代表委员建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
打好军民融合“组合拳”

2018.03.14 , 浏览次数: 1894

       3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推动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如何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如何更好地促进融合?代表委员们讨论热烈。

       全国政协委员、陆军研究院研究员韩珺礼:
       “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就没有国家的强大保障。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对国防建设现代化和国家安全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韩珺礼用“吹皱一池春水”来形容这一战略带来的积极影响。他说:“过去国防建设更多依靠军工企业,如今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民营科技企业开始参与国防科技的发展和协同攻关。这不仅有益于提升军队国防事业现代化水平,还起到了‘鲇鱼效应’,对传统的军工企业也是巨大的触动,能激发更多的主动创新意识和科研投入,促使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在韩珺礼看来,军队和地方企业之间,未来一定要围绕国防现代化这一目标,立足各自优势,进一步畅通融合通道,相互引智引才,促进技术合作,让军民融合战略实施再上一个新台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刘仓理:
       “军民融合应以共同的国家需求、融合的科研团队、共享的科研设施和明确的职责、制度保障为要素,以联合实验、集中研究为抓手,探索建立‘国防需求与科技发展相结合、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和管理模式。”他列举了院内外双首席负责制,双(多)单位联合研究团队融合等,实现军民创新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他认为,科技型军民融合是形成战略能力、解决装备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将类似“科学挑战计划”的科技型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列为军民融合的典型模式,在国家层面优先加大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蒋建新:
       蒋建新从事野战外科学研究已经32年。他所在的单位是全军医学领域内最早开展军地融合的单位,众多研究成果已转化为临床救治方法和技术,如何将军事科研项目转化于地,服务于民,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和目标。蒋建新说,在疾患死亡谱中创伤已跃居第四位,是青壮年死亡的首要原因。他呼吁相关部门更加重视战创伤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议尽快将战伤和创伤纳入到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整合军队与地方创伤救治系统,构建国家创伤救治系统,充分发挥战伤和创伤医学在富国强军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湖北省武汉市工商联副主席黄立:
       对于“民参军”很有感触。他所在的企业已成为掌握核心技术且具有系统总体能力的军民融合高科技企业。他说,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制约民企“参军”的思想观念偏差和军地供需对接不匹配、“民参军”面临阶段性困难等问题仍存在,导致融合的深度及融合方式存在多种限制。他建议,以扶持优势民企为着力点,形成示范带动。着力扶持政治上可靠、有社会担当、科技含量高、为国防工业作出贡献的优势民企,对这些企业在市场准入、资金税收、项目研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让优秀“民参军”样板企业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奖励基金,对为国家军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民企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民企“参军”的积极性。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