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北斗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揭晓

2020.04.13 , 浏览次数: 2234

 

1)首款北斗三号基带芯片发布

5月20日,针对北斗三号系统研发的天琴二代基带芯片,以及基于天琴二代基带芯片和天鹰射频芯片的高精度板卡在北京正式发布。天琴二代是全球首款全面支持北斗三号的高精度基带芯片,是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产业化应用的关键设备。天琴二代芯片在基础技术上实现了关键突破。天琴二代芯片采用宽带接收机处理技术,支持31个频点,实现了对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全面支持。采用新的芯片技术的接收机将更加简洁,元器件数量少,但功能更强,功耗更低。

 

2)北斗服务全球 认证保证质量

在国家认监委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的指导下,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检测认证联盟组织开展了上一年度北斗卫星导航民用产品认证试点工作。在联盟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努力,认证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试点工作的成功,标志着该项认证工作已经从策划变为正式落地实施,也为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认证走向全国、走向更多行业领域打下了基础。未来,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北斗技术应用等领域范围,用公平、公正、可信的第三方检测和认证,保障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提升北斗卫星导航产品可信竞争力,规范北斗行业发展。

 

3)“北斗+5G”高科技系统助力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整齐划一”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10月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32个装备方队的580余台(套)装备和约1.5万名受阅官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规模如此庞大的阅兵式达到了整齐划一的精准效果,这离不开“北斗+5G”高科技系统的支持。相较以往,此次阅兵规模更大、要素更多、训练更严格,因此阅兵联合指挥部引进了多项国产高科技技术,其中,由陆军军事交通学院牵头研发的北斗阅兵训练考核辅助系统表现尤为出色。该系统能实时向终端发送车辆定位信息以及北斗授时信息,既能在车载端屏幕上显示车辆骑线、卡距、标齐、速度偏差,帮助驾驶员及时调整驾驶行为,打造“人装合一”的过硬实力;又能以曲线图形式清晰显示训练全过程,方便教练员对驾驶员进行驾驶行为习惯与心理素质的双重分析指导。此外,该系统还能基于电子围栏数据和北斗阅兵态势监控系统、融合地理信息技术在三维态势图中实现各方队训练全过程的精准定位与态势推演,为指挥部决策提供精准智能的辅助支持。配备该系统后,各方队训练效果显著提高,考核成绩呈阶梯状上升,真正实现了为参阅官兵训练“减压”,为指挥员实施组训“保障”,为决策层下达命令提供“依据”。

 

4)2019年我国成功发射10颗北斗导航卫星

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拉开了2019年北斗卫星高密度组网的序幕。

5月17日23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我国北斗二号工程的第4颗备份卫星,也是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服务,并增强星座稳定性。

6月25日02时0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21颗组网卫星、第二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2)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这颗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20颗北斗三号卫星组网运行,适时提供服务,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覆盖能力和服务性能。

9月23日5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7、48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发射已进入倒计数,北斗将成为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务空间基础设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

11月5日凌晨1点43分,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系统工程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标志着该轨道组网顺利完成,为2020年完成北斗全球组网打下坚实基础。

11月23日8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50、51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目前在建的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卫星。

12月16日15时2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此举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5)北斗三号用上国产星载铷原子钟:计时精度百亿分之三秒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梅刚华率队历经20余年攻关,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铷原子钟,授时精度达到百亿分之三秒,已经用于北斗三号,可提供分米级定位。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已经有45台铷原子钟随北斗卫星上天,另外有6台用于其他卫星。根据梅刚华研究院介绍,虽然现有的星载铷钟完全可以满足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定位精度应用需求,但是他和团队已经在研制下一代星载原子钟——汞离子钟,目前已经制作出原理样机。

 

6)杨元喜院士:北斗必须围绕“有用,好用,管用”来创新

3月21日,北斗创新应用会议在广西北海召开,会议旨在促进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加强北斗卫星导航与遥感、通信等卫星系统的融合化应用发展,搭建立足北部湾、面向东盟的北斗创新应用交流和发展平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在此间作主题演讲,表示后发的北斗系统必须要有特色设计、特色功能,不仅要立异,更要标新,必须围绕“有用,好用,管用”来创新。

 

7)中国代表团在海外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再更新

12月8日,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第十四届大会在印度班加罗尔召开,会期6天。本届大会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办。中国代表团参加本届大会所有议题讨论,重点围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以来建设运行、应用推广、国际合作等方面最新进展作大会主旨报告,针对中轨卫星搜救、空间碎片处置、精密单点定位、拓展应用领域等问题,提出中方倡议和解决方案,积极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各国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8)我国首次实现深海6000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1月31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顺利返回青岛,靠泊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青岛西海岸薛家岛码头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9)我国首条基于北斗卫星技术的智能京张高铁全线轨道贯通

6月12日上午,京张高铁最后一根钢轨在中铁三局WZ-500型无砟轨道铺轨机牵引下准确落在清华园隧道的枕木上,精调之后,轨距误差在正负1毫米之内。铺轨历时7个月后,被誉为中国铁路发展“集大成者”、智能高铁示范工程的京张高铁实现全线轨道贯通。基于北斗卫星和GIS技术,京张高铁部署了一张“定位”大网,能够为建设、运营、调度、维护、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线路实时“体检”系统,可以将全线每一个桥梁、车站,每一处钢轨通过传感器连接至电脑。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都能一目了然。

 

10)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研究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成立

11月28日,第三届中国电科空管技术与装备产业大会暨民航空管系统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在西安开幕。开幕式上,中电科西北集团有限公司与民航局空管局技术中心正式签约,成立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研究与应用联合实验室。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研究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旨在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的应用,将重点开展卫星增强技术在民航的应用、验证及推广。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就民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增强技术、国产化航空导航系统PBN运行验证技术、GNSS增强服务性能监测与评估技术等开展攻关,并共同跟踪研究国际空管新概念、新技术,同时致力于研究制定该领域国际标准及规范。